国际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动态

中美科学家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对话在京召开

时间:2023/07/18

字体:[ ]

访问量:

2023年7月16日,“中美科学家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对话”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公路学会和美国交通运输研究会共同主办,并得到了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海外华人交通协会、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的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美国交通运输研究会执行主席Victoria Sheehan、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乔云主持。

会议作为第23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CICTP 2023)的特邀论坛,邀请了中美两国交通运输领域知名科学家及资深专家出席。对话会主题为建设可持续、智慧、宜居、韧性的城市交通,探讨中美科学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与会嘉宾围绕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聚焦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以及绿色低碳与可持续交通,交流当前中美交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享研究成果,积极探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学术对话分别由中国公路学会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冉斌教授以及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院长、新加坡工程院李德紘院士主持。

作为交通大国,中美两国在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领域的交流有利于解决共同的交通难题,推动形成中美科技交流对话新平台。中国公路学会与美国交通运输研究会签订长期合作备忘录,致力于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创新思维、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为发展智能交通、解决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问题、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等世界性问题做出贡献。

与会嘉宾合影

(左起:乔云、张纪升、黄全胜、刘岱宗、李德纮、傅志寰、翁孟勇、Roger Millar、彭仲仁、冉斌、黄仕进、管妮娜)


以下为专家观点摘录:

1.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的合作展望

Roger Millar,美国华盛顿州交通部部长,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和交通运输协会主席

Roger Millar分享了对中美专家合作以及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发展的观点和建议。

Roger Millar表示,在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领域,中美专家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他认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在交通发展方面的经验,并加速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他还强调了多模式交通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应该综合考虑交通发展和城市规划,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针对中美专家在文化、制度、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异,Roger Millar表示,尽管存在差异,但通过在线沟通和学术合作,中美专家之间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的发展。他提到了美国交通部与华盛顿大学教授约翰万的合作案例,强调了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对于国际化学术内容的推进的重要性。

就政府在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Roger Millar认为政府的参与至关重要。他强调政府应该制定政策目标,满足人民的需求,并将技术与目标相匹配,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平等发展。他还强调了私营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以确保技术能够为人民服务,同时解决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问题。

在谈到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时,Roger Millar认为最大的挑战不在技术层面,而是社会心态和社会学研究。他呼吁打破产业界、政府和环保组织之间的隔离,促进全社会的沟通和联合行动,以实现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场对话,中美专家就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的合作与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他们强调了合作的机会和重点领域,并指出政府的重要角色和责任。然而,他们也意识到在技术应用和社会融合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全社会的合作和协同行动的重要性,以推动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2.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发展

李朝晨,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

在关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的对话中,李朝晨先生分享了他对中美专家合作成果的影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观点。

李朝晨先生认为中美科学家在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他指出技术创新、项目合作和资质共享等方面的成果对中美双方的城市发展和智能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特别强调了新概念和理念的引进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和智能交通的推动具有关键意义。

在谈到智慧城市、智能交通以及自动驾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时,李朝晨先生指出交通是能源消耗和排放的主要来源。他提到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空气污染。他举例说明在美国进行的无人驾驶编队实验中,节能效果达到了30%,这证明智能交通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李朝晨先生强调了其重要性。他提到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特别强调了公安部公共交通安全中心与工信部在自动驾驶规范制定方面的合作,以确保自动驾驶技术符合交通规则并保障安全。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以及自动驾驶中的应用方面,李朝晨先生认为中美专家有着广阔的合作机会。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促进交通预测、数据分析和实时控制等方面的发展,为城市管理和规划提供强大支撑。他呼吁中美专家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和应用场景。

通过这场对话,主持人和嘉宾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强调了合作成果对城市发展和智能交通的影响,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推动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并探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前景。

3.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改善城市智慧交通和自动驾驶的交通问题

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与主持人的对话中,陆化普教授回答了关于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如何改善城市智慧交通和自动驾驶的交通问题,以及推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问题。

陆化普教授表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为解决交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展现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他认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发展将在多个方面改善城市的智慧交通和自动驾驶问题。首先,对于交通拥堵问题,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可以实现宏观优化和微观选择的配合,通过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实现更精细的信号控制,提高交通效率和驾驶舒适度。

其次,在交通安全方面,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信息共享和感知能力可以帮助解决信息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实时获取道路状态和环境信息,驾驶员可以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陆教授还提到了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在精细化的交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作用,例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精准的控制方案,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体验和便利。

陆化普教授进一步强调了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对于自动驾驶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可以实现车路云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车辆、道路和云端的信息功能,实现更经济、快捷、充分利用资源的自动驾驶。他认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发展路径与冉斌教授提出的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道路相吻合,可以加快自动驾驶的实现进程。

在回答关于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如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个性化服务的问题时,陆化普教授提出了几个维度。他指出,提高管理水平可以提高个体的自由度和效率,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他举例说明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可以根据个体需求,通过实时推送信息和支持,帮助人们解决烦恼和提供精准的服务。他认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可以充当人们的智能管家,提供个性化的出行、驾驶和交通治理等方面的支持。

通过这次对话,陆化普教授就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在改善城市智慧交通和自动驾驶的交通问题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陆化普教授强调了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对交通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管理水平、个性化服务和智能管家的概念。这场对话为中美两国专家在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4.基于自动驾驶数据的智能交通

Randell H.Iwasaki,Iwasaki交通咨询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亚马逊云州和地方交通网络服务前负责人

在对话中,Randell H.Iwasaki先生回答了关于自动驾驶数据测试和公私合作的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关于自动驾驶数据测试的问题,Randell H.Iwasaki先生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并指出数据对于自动驾驶来说至关重要。他提到了自动驾驶的测试和数据需求,以及测试过程中的一些挑战。他认为,数据需求涉及不同层面的数据,包括基础设施数据、GPS纠正数据等。同时,他提到了数据转移的困难,以及实现快速管理系统的必要性,特别是在涉及成千上万座城市交通网络的情况下。此外,他强调了私有5G网络和各种方便性要求对数据交换的重要性。

在关于公私合作推动自动驾驶发展的问题上,Randell H.Iwasaki先生提到了合作的必要性。他强调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实现无缝的执行。他指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需要密切合作,确保各方之间的合作是紧密的。他还强调了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公共部门的法规要求和私营部门的测试需求之间的冲突。在测试自动驾驶时,需要谨慎处理开放道路和封闭场所的测试,并与州政府分享和分析数据。

关于自动驾驶的整体架构和标准化的问题,Randell H.Iwasaki先生认为形成一致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他强调了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标准的必要性,以确保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可行性。他提到了通信、信号和交换的标准化,并强调了数据共享的重要性。他认为,全球化的汽车产业需要统一的标准,以便车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此外,他强调了技术执行和正确反馈的必要性,以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

通过这次对话,中美两国专家就自动驾驶数据测试和公私合作推动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Randell H.Iwasaki先生分享了他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经验和观点,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公私合作的必要性。这场对话为中美两国在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洞察和启示。

5. 智能路测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和车路协同技术的新发展

张纪升,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路高科自动驾驶行业研发中心主任

关于智能路侧系统功能,张纪升主任介绍“十三五”期间,开展了9省智慧公路示范工程,示范过程中,针对绕城高速以及城际高速等大交通量路段和低能见度等高影响路段,视频、毫米波雷达加密布设,多传感融合需求较大,低时延交通信息发布需求也被提出,结合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路侧智能基站的概念,经过验证,基本明确了具备的事件精准感知、个体车辆轨迹监测和管控、诱导和远程信息服务等功能,相应内容纳入了公路工程有关标准中。

在北斗卫星导航正向系统方面,张纪升主任介绍了北斗系统在公路测绘基础设施监测、智能驾驶和车导航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他提到了基于RTK和RTD技术实现厘米级到分米级定位精度的应用,并强调了RTD技术在公路运行管理、自动驾驶等方面,具有车道级定位、低成本、广覆盖等特点,具有更好的推广优势。他还讨论了北斗系统的市场竞争力和在海南自由流收费等领域的应用,并表达了对北斗系统在车路协同和智慧公路建设中的推广前景的乐观态度。

在车路协同技术方面,张纪升主任指出了该技术在推动智慧公路建设、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提到了中国国内车路协同技术的多样性,包括LTE-V2X、5G-V2X和ETC向V2X迁移等技术。他讨论了以秒级信息发布为目标的车路协同还是当前主要的发展目标,并提到了四川等省份在特定场景下泛车路协同应用的案例。他还提到了车道级定位和地图技术在车路协同以及自动驾驶中的应用,强调了该技术的低成本、快速推广和适应能力强等优势。

整个对话中,张纪升主任分享了他在智能路侧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和车路协同技术方面的经验和见解,强调了这些技术在智慧公路建设和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性,对于推动交通行业的发展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超融合数字孪生平台、智能交通全域化趋势和自动驾驶未来发展

张磊,阿里云智能副总裁

人的照片上写着字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张磊在访谈中分享了有关阿里云新平台和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信息:

超融合数字孪生平台

阿里云超融合数字孪生平台的感知、仿真、控制、渲染场景均采取一套数据底座,可将彼此隔离的四域数据进行充分融合并计算,保障孪生世界中分析推演的速度与准确性,并在相对应的真实世界场景中实现业务价值。与传统的数据中台相比,该平台在感知、仿真、控制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该平台能够处理各种异构数据,包括交通物流系统中的大流空间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字孪生平台的一个关键突破在于数据互通,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数据互通,解决实际问题,为决策和控制提供实时输入。

智能交通的全域化趋势

交通系统发展的全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在跨生命周期、跨业务系统、跨区域、跨出行方式和运输模式和跨产业等各个方面。张磊强调了互联网大厂可以提供低成本、易使用的算力,处理和治理交通物流系统的大数据,并具备人工智能的能力。对于自动驾驶的发展,互联网大厂可以通过数字化底座、数据连接和商业模式的打造,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张磊提到了阿里云在高德地图、支付宝出行等领域的资源和能力,并强调了数据连接和激活数据价值的重要性。

自动驾驶未来的发展

对于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实现,张磊认为需要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他提出了一种以自动驾驶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形态的构想,旨在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最适配的交通基础设施。他还提到了专用的车路协同支持系统和试点的商业化落地,在实际应用中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张磊的分享为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阿里云作为互联网大厂,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智能交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通过数字化底座、数据连接和商业模式的构建,助力交通行业迈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未来。

7. 打好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组合拳”

黄全胜,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副所长 

黄全胜指出,在推动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单一举措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打出一套组合拳。黄所长提到了几个重要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首先是交通装备的能效提升。通过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效,例如公交和轨道交通的电气化率,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进一步推动交通的清洁化。其次是能源的清洁低碳化。除了提高交通装备的能效,还需要将能源本身转向清洁低碳化,例如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第三个方面是引导公众的低碳生活和低碳出行行为。通过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鼓励公众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减少个人对交通系统的负面影响。第四个方面是优化交通的组织与管理。通过科学的交通规划、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手段,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拥堵和能源浪费。此外,黄所长还提到了标准和规范的重要性,目前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进一步适应低碳交通的发展需求。他强调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构建,不仅要提升技术和设备水平,还需要塑造公民的理念和行为,以长期的努力推动可持续交通的建设。

黄所长强调了组合拳的策略,同时呼吁各方共同努力,从多个维度推动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城市交通的复杂性和多重目标,提到了几组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服务峰谷的平衡、动态与静态交通的协调、机动与非机动出行的问题以及道路资源的稀缺性。这些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和优化,以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他还提到了智慧与绿色的协同问题,指出智慧应用在不同出行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城市交通出行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和优化,以控制低效出行和杜绝无效出行。

8.出行即服务(MAAS)在中国推行的挑战与机遇"

刘岱宗,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

作为交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刘岱宗重点探讨了推行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简称MAAS)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刘岱宗首先指出,当前公共交通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疫情的阴霾下,公交和地面交通的客流量直线下滑。他提到,推行MaaS是我们的重任,要求城市必须将轨道交通和公交系统糅合在一起,支持各种先进的出行方式,如首末出行、即时出行以及环保出行。

谈到推行MaaS的挑战,刘岱宗又提出了一系列关键问题。首先,建立一个高效的MaaS生态圈势在必行,其中涉及到管理者、调度者、数据、法律体系以及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他甚至提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实施MaaS战略的各种花样,而顶层设计和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则是成功推行MaaS的关键所在。

其次,公共交通系统是MaaS的命脉,要重塑和改革这个系统需要久久为功。此外,数据共享机制也是个大问题,我们怎样打通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并建立起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平台,是至关重要的难题。

刘岱宗先生还特别强调了MaaS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了芬兰赫尔辛基的情况。当地使用出租车的MaaS用户比普通市民多了2.4倍,这可能导致更多的碳排放。相应地,通过将出租车与地铁系统融合在一起,可以减少每人乘坐出租车的里程。因此,环境友好因素需要贯穿在MaaS产品设计、应用和服务的全流程之中。

最后,刘岱宗还指出,在全球范围内,MaaS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疫情之后,公共交通系统几乎岌岌可危。他举了个例子,告诉我们MaaS如何帮助城市重新激活公共交通市场,并为城市交通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真是一场伟大的挑战啊,但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

9.智慧城市和绿色交通的重要性

Bill Anderson,美国交通运输研究会资深项目经理

美国交通运输研究会TRB资深项目经理Bill Anderson向参会者分享了有关智慧城市和绿色交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TRB的计划。他强调了这些领域的重要性以及TRB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成就。

Anderson首先介绍了TRB的工作,他提到TRB拥有177个技术委员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加入其中。他鼓励与会者访问TRB的网站,了解各个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并与社区中的专业人士建立联系。这种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智慧城市和绿色交通领域的发展。

他还介绍了TRB与欧盟委员会的合作,旨在进一步减少碳排放。他提到,他们正在起草一份报告,该报告将于明年在2025年的年会上发布,关注这一主题。此外,他还提到了2018年发布的一份减碳报告,重点关注基础设施的发展、公正性、可持续性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的改革。

此外,Anderson谈到了TRB与欧洲城市合作研究多模式出行的项目。他强调了数字化平台和开放数据的重要性,这些可以促进交通系统的集成和融合,并推动未来的创新。他指出,治理是确保不同服务提供者之间协同工作的关键。通过整合不同基础设施和数据,并利用技术取得进展,可以实现公平获取交通服务的目标。

最后,Anderson强调了可持续交通系统的重要性,这个系统应该为整个城市的所有人服务。他提到了TRB的数据库和项目清单,其中包括140万项研究和各种工作坊、会议等活动。Anderson的分享强调了数字化平台、开放数据和多模式出行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治理和公平获取交通服务的关键性。TRB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并与国际社区合作,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和绿色交通的未来发展。

10. 定制化公交:个性化出行的未来之路

彭仲仁,佛罗里达大学城市规划部教授 

在与主持人的对话中,彭仲仁教授对定制化公交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彭教授提到了几个实际案例,并从成本效益、时间节约和顾客需求满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首先,彭教授介绍了英国一个为期五年的定制公交实验项目。该项目通过手机应用让乘客按照自己的需求定制公交线路,并实时接送乘客。经过研究评价,定制公交在停车困难的地区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与传统固定公交相比,定制公交的成本更低,每位乘客的成本也更低。同时,定制公交减少了乘客的等车时间、出行时间和换乘时间,提高了出行效率。

其次,彭教授提到了另一个案例,一个海滨城市通过定制公交来增加乘客量并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出行问题。该城市为富人提供一定的补贴,鼓励他们选择乘坐公交而不是网约车或出租车。研究发现,在工作日,这个方案取得了显著效果,增加了各个站点的乘客量。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定制公交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帮助他们扩大就业范围。

彭教授指出,要进一步推广和优化定制化公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其中之一是技术支持和信息系统的完善。为了提供高效的定制化公交服务,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实时数据分析能力,以确保准确的行程规划和车辆调度。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质量。另一个挑战是与传统固定公交的协调和整合。定制化公交应作为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补充,与固定线路相互衔接,形成更为完善和高效的网络。这需要各级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营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调,以确保定制化公交与传统公交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彭教授认为定制化公交在低密度地区和特定需求群体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降低成本、节约时间和满足乘客需求,定制公交可以提高公交系统的吸引力。然而,彭教授也指出需求量的大小是决定是否采用定制公交的关键因素。在需求量较低的情况下,定制公交更为适用,而需求量超过一定预值时,传统固定公交更为有效。

11.共享出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挑战

黄仕进,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客座教授

黄仕进教授分享了对未来共享出行发展的看法和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共享交通在香港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出租车许可证的昂贵,而共享服务具有更低的成本。黄教授提到了共享出行领域的竞争,传统出租车司机也加强了服务,并与共享出行平台合作,以保持竞争力。他认为政府将逐步合法化这些服务,并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来规范和推动共享出行的发展。

黄教授谈到了共享出行在香港的具体应用情况。由于传统出租车许可证的高昂成本,共享出行在香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共享服务不仅提供了更低廉的价格,还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的便捷性和即时性,让用户可以轻松地叫车和支付费用。与此同时,传统出租车司机也积极应对竞争,加强自身服务水平,与共享出行平台合作,以保持市场份额。

对于未来共享出行的发展,黄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观点。首先,他认为政府应该逐步合法化共享出行服务,建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框架,为其发展提供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对共享出行的发展至关重要,既能够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又能够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其次,黄教授强调了共享出行的监管和管理问题。他指出,共享出行领域存在一些挑战,如停车管理、服务质量和投诉处理等。为了保证共享出行的良好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平台和司机遵守规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和投诉。此外,黄教授还强调了共享自行车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中的重要性。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无排放且有助于身体健康,可以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共享自行车,人们可以方便地解决"最后一英里"的问题,实现出行的无缝衔接。然而,共享自行车所面临的停放混乱、损坏和管理问题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政府应加强监管,确保共享自行车系统的良好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